#線上旅行團 #龍馬之旅 011
東京有一塊區域,早期應該較少旅客踏足,那便是「江東區」。
(註:除了台場和有明以外,主要指的是陸地側的部份)
以前我曾經納悶,它既然在隅田川以東,為何不叫「川東」,後來才知道,原來是「江」戶之「東」,簡直是化外之地。
而事實上,根據資料,現今的江東區有七成以上面積,幾乎都是填海而成的新生地,在江戶時代,那就是兩川(隅田川、荒川)河口夾著的海灘,堪稱下町的下町。
前兩篇寫到,由於黑船來航,龍馬曾當做雜兵,被派往品川海岸當警衛;而正因為這個事件,令許多當時的武士們,意識到光是劍術不足以「攘夷」,為了抵禦海上來的入侵,掀起了一股學習「砲術」的風氣。
江戶時代雖然鎖國,西洋唯有荷蘭人,可以經由巴達維亞(印尼雅加達)、熱蘭遮(台南安平),一路北上到長崎的出島,與日本通商。歐洲的知識,也經由此路徑傳入,稱為「蘭學」。
當時的蘭學大家,其中一位,就是佐久間象山。
象山當時在江戶有兩處私塾,學問塾是在銀座;而砲術塾,當然就不能在町內,而是必須到過了隅田川的海邊去操練。它的位置,就在如今江東區的「門前仲町」附近。
搭地鐵來到這裡,才發現有一條「深川仲町通」商店街,位於深川不動堂(成田山)前,雖然不長,但比起早已高度商業化的觀光景點,例如淺草寺前的仲見世商店街,這裡卻依然保持著濃厚的下町風味。
這也是我說過,而且以後還會常常說:若非因為探訪歷史人物史跡,還真不會來到這些地區呢。
佐久間象山的砲術塾跡,就在其中一條運河的橋邊。
當年曾經師從象山學習砲術的人,包括勝海舟、吉田松陰、橋本左內、山本覺馬、坂本龍馬......等,名單一字排開,簡直是半部幕末史(或是大河劇史,笑)。可見象山當時的影響力。
返回市區,可來到東銀座的象山塾跡,再一路散步到 Ginza Six,以及旅遊服務中心的 Terminal Ginza,看著相片,這些因應日本「觀光立國」的設施,經歷一年多、且仍遙遙無期的疫情打擊,只怕難以為繼,
光想都覺得辛酸了。